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對我國應急管理能力、社會治理能力是一場重要考驗。我國疫情防控工作持續穩定向好,這得益于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得益于黨的領導,得益于黨組織和廣大黨員的默默付出。在這場戰役中,我們黨堅持依法行政、依法治疫、依法引導,黨組織和全體黨員守土盡責、嚴防嚴控,積極扮演了危機應對和紓困角色,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促進了疫情防控從嚴防死守過渡到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
減負增效,高舉黨建引領的“一面旗”。始終堅持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做到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在短時間內凝聚力量。黨支部靠前指揮、共產黨員沖鋒在前,心系群眾、服務人民,積極承擔在社會治理中的重要責任。在聯防聯控、群防群控過程中,把解決實際問題放在各項工作的首位,順應群眾期待,凝聚群眾力量,汲取群眾智慧,做到群眾訴求合理的解決問題到位,日常的思想教育到位,生活困難的幫扶救助到位,確保戰“疫”工作有序進行。推進復工復產,充分發揮我國國家治理體系的突出優勢,不斷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整合資源,優化基層治理的“一張網”。牢固樹立一盤棋、一張網的整體思維,深入踐行“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鮮明導向,堅持“一竿子插到底”的工作方法,牢牢抓住黨建工作這個紅色樞紐,整合應急管理部門、交通運輸部門、市場監管部門、民政部門、派出所、公共衛生服務部門如衛健委、疾控中心等發揮效能,構筑嚴密的“人民防線”。新聞媒介對疫情信息公開透明,及時公布和監督,穩定人民群眾心理預期和社會秩序。堅持黨建促社建,發揮黨組織凝聚各類組織的核心作用,引導各類組織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重點開展生活服務、公益慈善等活動,聚焦社會性、群眾性、公益性服務事項,引導群團組織、社會組織參與疫情防控、聯系服務群眾,形成條塊協同、上下互動、左右互聯的工作格局。
凝聚力量,拉動城鄉治理的“末梢神經”。疫情發生以來,防控力量向城鄉社區下沉,有效地阻隔了疫情的蔓延態勢。實踐表明,織密織牢第一道防線始于“干部帶頭”,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全面擔起了疫情防控的政治責任,有效發揮了戰斗堡壘作用和先鋒模范作用;織密織牢第一道防線成于“多方合力”,以基層廣大黨員、干部、社區工作者、志愿者為主體開展網格化治理,進行地毯式排查,及時對公眾開展疫情防控知識的教育,宣傳防疫相關知識,增強全社會對疫情的防范意識和應對能力,加上社區組織與民間力量的作用,編織出一張覆蓋城市社區和農村牧區的疫情防控網。推動社會治理和服務重心向基層下移,把更多資源、服務下沉到基層,讓社會治理的“末梢神經”更敏感、更暢通,在疫情防控戰中發揮重要作用。
關口前移,打通為民服務的“最后一公里”。省、市、區聯動,并注重整合社會服務等各種資源,把服務的窗口下移到街道、社區,了解人民群眾在疫情防控期間的需求,分類分層做好服務保障,打通為民服務的“最后一公里”。既嚴防死守,又精準施策,更好地為人民群眾服務,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解決疫情防控期間的生活需要和實際困難。社區將志愿服務活動送到了群眾的手中,并在公共服務的精準化上做文章,把重點放在對隔離人員、感染人員及其家屬、醫護人員、獨居老人等的照顧上,充分發揮一線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與人民群眾共渡難關,強化了黨組織在社會組織中的引領作用,形成了抗擊疫情的強大力量,保證了戰“疫”的持續勝利。
(作者單位:國家統計局青海調查總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