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青海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禁止非法獵捕、交易和食用野生動物的決定》經省第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審議通過!稕Q定》共十八條,主要規定了禁止非法獵捕、交易和食用野生動物的范圍、管理措施、部門職責和法律責任等,填補了當前我省野生動物保護立法空白,對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俗話說,動物是人類最好的朋友。然而,又有多少人因自己的“追求野味”“喜好嘗鮮”,去傷害了我們大自然的朋友呢?《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規定,生產、經營使用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及其制品或者沒有合法來源證明的非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及其制品制作食品,或者為食用非法購買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及其制品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或者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按照職責分工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沒收野生動物及其制品和違法所得,并處野生動物及其制品價值二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規定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野生動物保護的宣傳教育和科學知識普及工作,鼓勵和支持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社會組織、企業事業單位、志愿者開展野生動物保護法律法規和保護知識的宣傳活動等?捎钟卸嗌偃俗龅搅?非法獵捕經營野生動物牟取暴利行為依然屢禁不止,那些不以為意、我行我素為了達到自己的“欲望”而采取的“不擇手段”,不惜突破底線、挑戰法律、違法犯罪,必然會遭到法律的嚴厲制裁。如今新型冠狀病毒提醒我們,拒絕捕食野生動物,不僅關乎生態,更關乎公共安全。
又有古人云,“物以稀為貴”,越是價值不菲,越能體現自己的品位和氣質,越能在快手、抖音中獲得更多的點擊量成為“網紅”。從某種程度上講,更是一種病態攀比的表現,是為智者所不齒的價值觀、人生觀。蝙蝠存在大自然億萬年,卻被某些酒樓、餐館做成了招牌菜“蝠壽湯”,果子貍、穿山甲等野生動物也被做成一道道美食來誘導顧客。隨著人們生活條件的不斷提高,有的人居然奉行“吃啥補啥,以形補形,返璞歸真”的觀念,開始探索野味,越是奇形怪狀,越是稀有動物,越能勾起人類無止境的欲望。而在這愈演愈烈的出售、購買、經營、交易、獵捕、食用中,殊不知大自然也開始了怒吼和反擊,使人類付出了無比慘痛的代價。
有文章指出:縱觀近幾十年新型傳染病的發源,艾滋病毒來自于非洲白眉猩猩,寨卡病毒來自于恒河猴,埃博拉和H1N9禽流感這些更為熟悉的疾病,也都和野生動物有關。捕食野味是病毒傳播關鍵的一環,就因為人們一味地追求“野味”導致了各種病毒的出現,2003年的“非典”,就因食用野味給人類帶來了災難。血的教訓時刻警示著我們要嚴格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青海省野生動物資源保護管理條例》《青海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禁止非法獵捕、交易和食用野生動物的決定》,銘記教訓、警鐘長鳴、從我做起,嚴厲禁止非法出售、購買、食用、利用野生動物及其制品違法活動。
“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讓我們齊心協力、敬畏自然、拒絕野味,堅決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嚴厲打擊非法獵捕、交易和食用野生動物違法犯罪活動,還野生動物一片安寧的生息之地,還人類一片安靜祥和的生存空間,還大自然一片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源,讓我們共同攜手早日戰勝疫情,讓這個世界恢復鳥語花香,其樂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