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縣在河湟地區以民間文化藝術豐富多彩而聞名,先后兩次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在大通縣,“花兒”、社火、曲藝、皮影、農民畫等民間文藝有廣泛深厚的群眾基礎,每到農歷六月初六,以歷史傳承悠久的六月六老爺山“花兒”會為引擎,帶動曲藝、皮影戲、書畫等文化藝術展演和物資交流活動,整個大通縣城都沉浸在節日的歡快氣氛中。對于大通縣的百姓來說,六月六是傳統節日。
在我國的傳統節日中,六月六似乎算不上重要節日,或者說六月六不像其它傳統節日有一個核心的主題或共同的儀式和習俗。在我們的傳統節日中,春節是全家團聚慶祝年歲新舊交替;元宵節主題是家人團聚賞燈、吃元宵;清明節是祭祀祖宗;端午節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吃粽子、插艾葉、賽龍舟;七夕節民間傳說是牛郎織女“鵲橋會”的日子;中秋節家人團聚賞月;重陽節登高寄托對親人的思念之情;臘八節喝粥;冬至吃餃子、慶賀添歲。六月六在我國是一個主題非常寬泛,參與民族眾多,涉及民俗很廣的節日。
張岱的《夜航船》記載:“貓鼻惟六月六日一次熱。”說明六月六時節是一年之中天氣最炎熱的時候,因此古代六月六這天,人們暴曬器具衣物,沐浴身體發膚及家畜牲口。清代潘榮陛的《帝京歲時紀勝》記載六月六這天:“內府鑾駕庫、皇史宬等處,曬晾鑾輿儀仗及歷朝御制詩文書集經史。士庶之家,衣冠帶履亦出曝之。婦女多于是日沐發,謂沐之不膩不垢。至于騾馬貓犬牲畜之屬,亦沐于河。”又有:“導象出宣武門西閘水濱浴之。城下結彩棚,設儀官公廨監浴,都人于兩岸觀望,環聚如堵。”就是說古代皇宮和官府這一天要曬鑾駕和儀仗用具、檔案及書籍,官宦和老百姓們在這一天曬衣服、帽子、腰帶、鞋子等容易受潮的物件。婦女們洗頭發,據說這天洗頭發,頭發不易臟。因為天熱,還要把家里馬啊騾子、狗兒貓兒等家畜趕到河里洗個澡。這天還要把進貢的大象趕到皇宮外的河里洗澡,京都人們聚集在河岸觀看,像過節一樣熱鬧。古人們六月六這天就是洗洗曬曬,因此把六月六稱為“洗曬節”。
六月六承載人們的各種祈愿和歡樂,讓人享受輕松。這一天可以與家人相聚、可以與友人相晤、也可以與戀人相會,更可以與陌生人和睦相處,也可以獨處;這天有人祭祀神靈祖先,有人品嘗美食,有人游山玩水、有人唱歌哼曲。每個地方、每個民族都以自己的方式過著六月六。
在青海地區,節日氣氛最濃厚的就是大通縣,大通縣是漢、回、土、藏、蒙古等多民族和睦聚集區,因各民族之間文化差異,信仰差別,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節日,而六月六卻是各民族共同的節日。
大通地區端午節時,人們手腕、腳腕帶上五色繩,到六月六這天,人們把五色繩解下來放到河里,寓意著把不好的運氣隨河流走。六月六早上,人們早早到草地和莊稼地旁用草木或莊稼葉子上的露水洗臉,數字六在中國傳統數術中屬陰性,六月六是極陰之數,據說這天的露水特別滋潤、涼爽,會讓人們皮膚光鮮亮麗。六月六的高原鮮花開遍山野河谷,許多草藥正是藥勁最旺盛的時候,人們在六月六這天采摘鮮艷的野花,懸掛在房子的屋檐或柱子上,寓示家人不會得病。六月六時節千山綠遍,萬花爭艷,是高原短暫夏季中的黃金時節,大通地區的人們帶上美食美酒要到山里享受山野的美景,人們稱之為“浪山”。六月六左右因天氣炎熱,加劇了氣候潮濕的祁連山地區水汽大量蒸發,快速形成云層,導致一天頻降好幾次陣雨,人們把這一陣又一陣的降雨稱之為“洗山雨”。
在大通地區,六月六這天最熱鬧的地方就是老爺山。在祁連山南麓,以湟水支流北川河水系的流經地域為地界的大通縣,境內山脈蜿蜒交錯,在眾多的山岳峰巒中,老爺山以盤踞地域中心的獨特位置,險峻挺拔的巍峨雄姿,積淀深厚的文化底蘊,成為大通縣的群山之首。自古以來,老爺山是當地百姓們拜佛敬神、登高攬勝、文化娛樂的自然、人文勝地,香客、游客常年不斷。很早以前,六月六這天老爺山會舉辦一年一度的朝山會和“花兒”會,老爺山的登山石階上游人如蜂擁蟻聚,摩肩接踵,前來觀看朝山會和“花兒”會。朝山會是大通地區道教信教群眾祭祀老爺山(朔山)主神真武大帝的宗教儀式,祭祀儀式嚴肅、儀軌嚴謹、參祭人員不茍言笑,心懷虔誠地祈禱地區風調雨順,平安祥和,而與朝山會同時舉辦的六月六老爺山“花兒”會則是陣陣的歡聲笑語,來自西北五省的“花兒”歌手們爭相獻藝,來自全省各地的游客和全縣各族觀眾前來欣賞“花兒”演唱,“花兒”的藝術感染和人性的歡快氣氛跨越文化的差異和宗教的隔閡,整個會場成了歡樂的海洋。大通縣是西北民歌“花兒”流傳最廣泛的地區,六月六老爺山“花兒”會是整個西北很有影響力的民歌演唱會,最初由民間自發組織,各地“花兒”選手相互對唱,進行歌藝比賽,改革開放后,大通縣挖掘“花兒”藝術的潛在活力,由官方組織舉辦“花兒”會,六月六老爺山“花兒”演唱會形式豐富,為對唱、獨唱,合唱、歌伴舞等多種形式的綜藝性民歌節。2010年開始,大通縣每年農歷六月六舉辦老爺山“花兒”會,已經連續舉辦十一屆。如今在六月六老爺山“花兒”會上,人們從傳統“花兒”歌聲的優美旋律中,感受大通多民族地區的多元文化、祥和氣氛、美好氣息、健康向上的時代脈搏。
六月六的時節是大通地區短暫的農閑時間,山野鄉間的“花兒”歌手們,大老遠從鄉間趕到縣城旁的老爺山,把農村的生活情感抒情給山腳下的城鎮;大通縣各地百姓們架上馬、騾篷車到老爺山下的縣城,一家人在篷車上住上兩三天,登老爺山,看朝山會,聽“花兒”演唱、逛縣城和物資交流會,人們似乎用“花兒”的方式向往城鎮,遇見城鎮。如今城鎮化普遍,六月六時節大通的人們開車到周邊農牧區山林田野中喊上幾聲“花兒”,夜間扎營露宿,憩息在山野田園中,享受自然風光帶來的愜意。時代在變,人們過六月六的方式也在變,不變的是人們追求節日祥和歡快的氣氛。
(作者單位:大通縣地方志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