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繡”是土族盤繡、貴南藏繡、撒拉族刺繡、湟源皮繡、河湟刺繡等民間刺繡的統稱,其歷史悠久,從秦漢時期的“絲綢之路”南路開通時就開始興起,不斷延續。發展至今,已經不止一次地“站”在世人面前。它手法獨特、風格古樸、品類豐富、色彩艷麗、應用廣泛,是青海各族婦女世世代代傳承的民間手工藝。如今,土族盤繡、湟中堆繡、貴南藏繡、河湟刺繡等先后被列入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提到“青繡”,蘇曉莉是一個繞不開的名字。蘇曉莉是青海青繡數字化總部經濟負責人,土族盤繡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她創辦的素隆姑文化旅游產業開發有限公司是“青繡”知名品牌,在政府的幫助下,公司的“青繡”產品走出青海,走進了俄羅斯的國際展廳,孕育與培養出了大量的青繡繡娘,年收入突破3萬元,她本人獲得“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杰出人物”“全國脫貧攻堅貢獻獎”等殊榮。與青繡結緣的十多年間,蘇曉莉用她的智慧和堅持,一步步成功走出了自己的人生軌跡,詮釋了鄉村振興的巾幗擔當。
接軌市場是最好的傳承
“青繡”有著千年的歷史,是青海各民族民間傳統手工藝,也是青海每一名婦女的“必修課”,更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標志。“青繡”也是目前全省參與人數最多、應用最廣泛、影響最長久、與各族人民群眾生活聯系最密切的一種民間藝術。彩線飛揚,飛出的是一朵朵太陽花、一片片五瓣梅,飛出的是自在人間太極圖、滿臉堆笑的幸福生活,因著對“青繡”獨有魅力的堅守和自信,蘇曉莉不遺余力地傳承“青繡”技藝、推介“青繡”,讓更多人領略“青繡”之美。
回歸生活是最好的保護,創新開發是最好的路徑,接軌市場是最好的傳承。蘇曉莉說:“‘青繡’具有豐富的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如果想讓這塊文化瑰寶傳承下去,必須讓非遺走進市場,將‘青繡’藝術特別是手工藝品打造成產品,被市場接納,才能反哺藝人,也能使非遺得到更好的傳承”。
乘著文旅融合時代的東風,蘇曉莉通過市場化方式關聯全省“青繡”行業,集聚全省的青繡生產、銷售、人才、產品研發、科技創新、宣傳營銷等資源,逐步形成了以孵化園為核心,輻射小微企業、農村農戶的青繡產業網絡。公司借助互聯網,以嶄新的宣傳方式、豐富的活動內容,全方位展示“青繡”獨特的文化魅力,聚力打造提升“青繡”品牌,進一步提高青海刺繡藝術的美譽度與影響力,增強了青海文化軟實力,推動“青繡”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2021年,阿里公益派出鄉村特派員來到青海省海東市平安區,加入了推動青繡產業和文化傳播的陣營。蘇曉莉帶領公司積極對接阿里巴巴,爭取流量資源扶持,希望讓這些“青繡”有更多的銷路。今年5月,海東青繡加入了支付寶“百縣百品”青海助農專場活動,短短幾天內,成交2880單,成交金額5.4萬元。不僅如此,通過“平安青繡走進阿里”行動,阿里巴巴采購了3100個“平安符”“青繡”車掛作為員工公益活動的獎勵,讓“青繡”文化在阿里內部也得到推廣。去年,公司還一起通過“淘寶逛逛”和“阿里巴巴鄉村振興基金”聯合出品了《請來村里逛逛—繡就是秀》網絡視頻。通過90后河湟刺繡省級非遺傳承人王志桃向網絡觀眾推薦海東市平安區的美景美食和濃郁的風土人情,為青繡文化在全網營造聲勢。
將非遺“活化”出國際范
走進青海青繡數字化總部經濟,濃濃的青繡文化撲面而來,這里有產品研發中心、技能培訓、展示展銷中心、大數據中心、刺繡聯盟中心。在一樓的展示展銷中心陳列著各式各樣“青繡”手工藝作品,不僅有民族服飾、配飾,《長城》《青海湖》等大型掛畫,家居展區里更有精美的抱枕、被套、枕套、裝飾畫,花開富貴的牡丹、高潔淡雅的玉蘭,同時還有文創區,美麗的團扇、絲巾、旗袍、聯名款服飾、香包、頭飾、車掛、小擺件等等。
蘇曉莉說,“我們一直在激活青繡創意理念,在現代藝術作品中尋找思路,重視圖案設計、色彩搭配,提高‘青繡’設計研發能力,在傳承過程中注重挖掘整理能為現代設計所用的元素,只要是生活中能用得上的物品,都要有我們‘青繡’的元素。我們還與青海師范大學、蘇州工藝美術學院等高校簽訂產學研合作協議,與北京知名設計師深度合作,以當代藝術視角結合時尚理念,重新解讀和演繹‘青繡’非遺文化,推出了諸多時尚服裝。”隨后,她通過舉辦“青繡”公益時裝走秀、藝術展、體驗活動、網絡直播等,展現了“青繡”非遺手工藝的歷史和工藝特點,讓世界看到青海民間藝術的無限魅力,為演繹中國非遺手工藝之美貢獻力量,使“青繡”在國際上“芳名遠播”。
致富路上的“娘子軍”
在青海青繡數字化總部的經濟研發中心,我們見到了正在教授徒弟刺繡手藝的貴南刺繡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多杰措。她從事刺繡手藝已經三十余年了,帶出的徒弟也有獲“青繡”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的。她告訴記者,從事這項手藝給她帶來精神上的愉悅,也滿足了物質生活的需求,既能照顧家中老幼,又可以增加收入,目前她也成立了自己的刺繡公司。
在青海像多杰措這樣長期固定從事刺繡工藝的人員近5萬人,季節性繡娘有30萬人。經營刺繡相關手工業的企業、工坊492家,均為小微企業,針對行業的薄弱環節和廣大的農村婦女收入來源單一,經濟條件差的問題,蘇曉莉創建了青繡數字化總部經濟,建立以海東為樞紐、各市州聯動、向全國延伸的青海“青繡”產業供應鏈體系,實現產業全鏈條數字化升級。公司以“政府引導、市場拉動、企業帶動、工匠推動”為“青繡”文化產業發展模式,幫助農牧區困難婦女實現居家就業,努力將“青繡”打造成為青海農牧區婦女弘揚優秀民族文化,增收奔小康的重要手藝和支柱產業。通過“訂單就業培訓”發揮青繡總部經濟輻射帶動作用,為青海“青繡”產業鏈上中下游企業打造專屬電子商務和社交服務平臺,提供數據存儲、數據計算、精準營銷、品牌推廣、注冊結算、產品購銷、人員培訓、政務服務、金融產品等集成服務。截至目前,已有140家企業(工坊)入駐總部,集中培訓工坊帶頭人50余人,培訓繡娘1500人,孵化10家企業簽訂青繡訂單產品6萬余件,上架產品420款,輻射帶動農戶1500人就業增收,直接間接帶動從業人員15萬人,累計實現消費收入2億元。拓展了青海“青繡”產業盈利能力,提高了對青海本地社會經濟發展的貢獻。
“有了過硬技術,才能更好更快致富”,蘇曉莉說。公司與青海師范大學、青海民族大學、青海高職院、蘇州美工院等省內外多所高校、職業技術學院達成合作意向,或簽訂研發合作協議,推動科研成果轉化,吸納人才就業,帶動鄉村手工業振新發展。“未來,我們要在制作工藝、藝術理念等方方面面再發展、再提升、再進步,讓魅力使其多多增色,創新為其不斷添彩,動力助其長遠發展。將“青繡”發展成我省的優勢產業,讓這項指尖藝術變成‘指尖經濟’,帶領群眾共同致富。”
在采訪的最后,記者獲悉2022金磚國家女性領導力論壇暨金磚國家女性創新大賽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蘇曉莉榮獲大賽“木蘭獎”。她是獲得該獎的3個中國代表之一,也是中國唯一一位鄉村振興領域的獲獎者。這個獎旨在表彰在女性精神、社會責任、獨特的技術及商業模式,以及行業、市場前景等任何一個領域,有突出貢獻和表現的金磚國家優秀商業女性。
她,實至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