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鳥瞰同德“小塊”農業。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秋天是收獲的季節,連風里都是“果實”的味道。
9月19日,走進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縣尕巴松多鎮完科村萬畝人工牧草場內,伴隨著一臺臺大型飼草收割機的轟鳴聲,一捆捆新鮮的飼草通過切割粉碎,經過打捆機擠壓定型,整齊碼放在田間地頭,陣陣撲鼻而來的青草香和村民的笑語,傳遞出這片大地豐收的喜悅。
完科村是一個農牧結合的藏族牧民聚居村,肥沃的土地是完科村發展的“王牌”,因耕地面積大,僅基本農田就有450公頃,加之超過2100公頃的人工牧草場,這些優勢土地資源讓完科村有著“宗日糧倉”的美譽。
馬鈴薯豐收。
9月是完科村儲備青貯飼料的“豐收”月,走進完科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墻上“聚力‘四大產業’奮力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的大字格外醒目。村黨支部書記葉白一邊忙著清點草捆數量,一邊和周圍村民感慨道:“‘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說明以后會有更多政策、項目、資金向‘三農’傾斜,今后的發展一定差不了。”
完科村是同德縣以牧業為主,兼備小塊農業發展的縮影。但是“靠天吃飯”的傳統種植方式一直是制約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瓶頸”,加之產業鏈發展滯后,外出務工人員增多,勞動力流失,“種地”成了苦活、累活的象征。
如何更好地利用土地資源發展當地經濟,如何將傳統種植轉化為新型農業?自2021年來,完科村圍繞強村富民、壯大村集體經濟,確定了以村黨支部為主體領辦合作社,整合土地、農機等資源,引進種植大戶、發展特色種植。
同德縣河北鄉牦牛集群養殖基地。
“資源‘轉起來’,農民‘賺起來’。種草每畝可有2000元的收入,種的越多收入越多。”完科村駐村第一書記吳統輝說,村集體經濟先后投入360萬元用來購買聯合收割機等設備,村里的種植大戶今年承包340公頃土地種植燕麥草,不僅可以滿足本地發展畜牧業的需求,還能銷往玉樹、拉薩等地,收入可觀。
今年,完科村圍繞壯大村集體經濟,帶領群眾狠抓草原基礎設施建設,全村近萬畝草場種上了優質牧草,村集體經濟收入達54.5萬元,全村個體經營戶達40余戶,部分群眾蓋起了二層小樓,購置小汽車,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同德縣農牧和水利局局長周桑加介紹,同德縣有機牦牛良種繁育數量已達45000頭,連續5年獲得產地有機認證,牦牛良種化率達85%以上,現在推行“農牧結合、草畜聯動”機制,各鄉鎮按照適宜發展模式“各取所需”,不僅建立產業化聯合體,還能提高市場競爭力,擴大市場占有率,實現生態保護產業高質量發展“雙贏”。